close

GT_210419

球鞋開箱又來了,影片版網址先附上https://reurl.cc/Gd6ZvZ歡迎用視覺去享用不一樣的開箱方式!!!Nike表示『老虎不發威,你當我病貓是吧?』在大刀闊斧的情況下,把早期的神鞋Hyperdunk 2011或Hyperfuse等爛尾的系列通通砍掉重來,不得不吐槽,後期的鞋款到底是真的賣掉了還是拿去做回收材質的鞋款~顆顆~該不會這就是回收鞋款的由來!?好的廢話不多說,就來看看我們最新的系列Nike Air Zoom G.T.系列,這個系列叫做G.T.意思也就是Greater Than,總共預計會出三雙鞋款,『Cut』『run』『Jump』三個系列

截圖 2021-04-18 上午2.27.28

也就是切跑跳,首發鞋款就是Cut,強調速度與反應的鞋款,看看他的配置圖,真的是相當豪華的裝備

截圖 2021-04-18 上午2.27.39

他幾乎把所有Nike的最新科技都塞進去了,『全掌React中底』『全掌Strobel切割氣墊』『後跟馬蹄型氣墊』『外側防側翻固定片』『Molded Tongue鞋舌』還有『編織鞋面』。

截圖 2021-04-18 上午2.12.01

以上就NIKE官方的分件圖,全掌的切割氣墊,React中底,還有各式各樣的外底與防側翻固定器還有特殊鞋面與鞋舌,真的相當豪華,但我們曾經穿過的頂級神鞋,真的有需要這麼多科技同時塞在一起?這個秘密就讓我們來看下去吧~

截圖 2021-04-18 上午2.24.51

先送上我們的設計師~『Bryant Klug』,名字取的不錯~他是現役的NIKE籃球設計師。而移除掉所謂的『球星簽名光環』這雙鞋子打造的對象,你知道是誰嗎?

截圖 2021-04-19 上午12.36.03

WNBA 控球後衛 Sabrina Ionescu,NIKE這次打造球鞋的理念就是詢問這位女籃明星「我為了舒適性犧牲了速度,而且並沒有適合我的設計。」是這位球星給給予NIKE設計師的回應

截圖 2021-04-18 上午2.25.02

為了解決 Sabrina 的煩惱,NIKE團隊必須開發出能讓速度精準發揮,又可帶來舒適性與靈敏度的系統。答案就是『全掌式 React 可抽換鞋底』以及『流線型 Zoom Strobel 氣墊』Nicole 表示:「這讓運動員擁有穩定、緩震又靈敏的腳感。」那小弟我實穿後的想法是?就讓我們來開箱下去。

GT_210417_0

先送上鞋盒,這個Logo是第一次出現,很新潮,有Nike的『N』還有勾勾等元素,但好不好看就見仁見智。

GT_210417_1

意象不明的英文字。

GT_210417_2

籃球的特色Logo。

GT_210417_3

一堆箭頭,這個可以跟鞋底紋路對應。

GT_210417_4

『Greater Than』就是他的代號全名。身份證送上『Nike Air Zoom G.T. Cut EP』

GT_210417_6

EP字面上是Engineering Performance的意思,但事實是上就是亞洲寬腳板設計,不過這雙經過我的實戰,他的楦頭並沒有特別寬,而且React鞋墊很黏,打球的時候腳不會鞋子裡面滑動,所以選擇一般穿著的尺寸就可以了。

GT_210417_7

果然是主打系列,連襯紙都特別設計過呢。

GT_210417_8

實鞋出來!

GT_210417_9

這是市售版本的主打配色,NIKE其實很少用白紅配色做為首發鞋款的配色,感覺相當新鮮,而這個外型,我願意給他拍拍手,因為NIKE難得創造出外型好看的非簽名鞋款了,這樣的流線型與速度感才是籃球鞋該有樣子,雖然簽名鞋款也一代不如一代就是~顆顆~

GT_210417_10

那就從鞋面開始說起,這次的鞋面採用類似Kobe AD Net 360鞋面材質,他是所謂的飛線系統『Flynit』,這個材質是NIKE相當成熟的技術,可以維持鞋面的穩固程度,又可以兼具透氣性還有輕量。

GT_210417_11

雖然線的粗細跟過去KOBE 360的鞋款比起來有更粗一點,但就仍然不減這個技術的成熟度,是相當優秀的鞋面材質,不管是包覆還是剛性都是棒棒。

GT_210417_12

側面可以看到這這個飛線技術涵蓋了大部分鞋面的部分,裡面也沒有什麼其他材質的填充,就能維持穩定度,真的很厲害。

GT_210417_15

內側面,一樣包含了大量的飛線材質,而一樣能維持一定穩定度。

GT_210417_19

這裡送上一張更近的飛線照。

GT_210417_14

再來又是一個新的科技,就是他的鞋舌還有腳背上方那塊白色的材質『Molded Tongue』,這是他的英文名字,實際材質摸起來很像一塊泡綿,有一定厚度,在鞋子穿上後鞋帶繫緊的情況下,可以完全貼服你的腳背,完美達到球員需要的一體性。

GT_210417_39

從腳踝的部分來讓大家看看那塊泡棉材質的樣子。

GT_210417_31

鞋帶孔也用了過去的技術壓在上面,讓鞋帶孔的繫緊後相當穩定,採用反差相差大的鞋面與鞋舌設計,是這雙鞋子相當優秀的部分。

GT_210417_28

而前面這塊一樣材質的設計,讓你的腳可以穩穩壓的在相當複雜的鞋底上,然後再面開洞增加透氣性,但可以直接看到襪子,所以襪子的配色需要慎選一下,哈哈。

GT_210417_33

鞋舌上的鞋帶穩定孔,印上了專屬的新Logo~排氣挖洞的部分鞋舌最上方也有,但這個應該就比較偏向裝飾設計。

GT_210417_22

繼續我們鞋子外觀的部分,主打切入破壞的鞋子,在腳掌外側的剛性與支撐性相當重要,『Stabilizer Rail Guard』就是這次的科技名稱,但其實就是一塊在外側延伸的塑料片,由前掌一直延伸到後跟,這個設計確實可以在第一個跨步突破的時候完美地收住雙腳的力量,然後往前衝。

GT_210417_17

從俯瞰圖也可以明顯看到他向外擴的相當明顯,可以增加很多側向的剛性,實際打球的時候,這塊的塑料片的作用跟鞋面材質相輔相成,不管做什麼動作時都能達到一體性的感覺。

GT_210417_24

前端的部分印上一堆箭頭,跟鞋盒的外觀對應。

GT_210417_29

往後跟延伸的部分,就順勢往上慢慢的消失,外型設計上很可以。

GT_210417_15

而鞋子的內側面,由外底來主導,是說NIKE真的很愛取名字,這個外底也有名稱『Thin Rubber Outsole』就是很薄的意思,而在內側面也可以看到他真的挺薄的。

GT_210417_21

在拇指的內側往上翻,在這個標準發力的地方加強摩擦力,是很基本但卻很重要的設計。

GT_210417_35

從前視角就可以更明顯看到他外底的包覆式更針對內側,讓鞋子前掌該有的摩擦力表現優異。

GT_210417_18

後跟雖然有點圓弧度的感覺,但跟當年的Kobe 360比起來,他是有外擴很多的~

GT_210417_40

俯瞰圖是否有看到那後跟的外擴呢?

GT_210417_41

內側外擴一樣明顯。

GT_210417_36

從後跟圖來看,是不是也可以看到他明顯外擴的設計,因此就算外底是圓弧狀的,但落地時的不穩定感可以藉由叫外擴的延伸設計來加強。

GT_210417_38

後跟的部分在跟間的保護也相當厚實,不管是後跟鞋墊內的TPU朔料片,還是那兩塊橘色的皮革,都有加強到鞋子的穩定性,細節部分一腳印上GT他的代號,一腳印上專屬Logo,英文修飾印上了NIKE與Beyond,都是代表這雙鞋要超過過去的決心。

GT_210417_26

外觀看完了,就來看看這次豪華到不行的『內在』,為了塞入『全掌React中底』『全掌Strobel切割氣墊』『後跟馬蹄型氣墊』,這些豪華的配置,所以鞋子的外觀看起來中底厚實重心很高,事實上穿上去後有這樣的感覺嗎?沒錯,就是很高!!!!!

GT_210417_44

為了達到WNBA球星的需求,反應性的部分塞入React中底鞋墊。

GT_210417_45

而且是一塊很厚實的鞋墊。

GT_210417_42

然後為了舒適,在鞋墊下面直接放入『全掌Strobel切割氣墊』踩下去的時候確實軟Q軟Q,但他的寬度不夠,等於說腳掌的左右兩側是沒有氣墊的,造成鞋子穿上去的後,中間很澎,但兩側卻有種往下陷的感覺。

GT_210417_43

而這樣的React加全掌氣墊的設計,真的能同時達到反應性與舒適性?老實說~這兩個概念本來就是拮抗的,你要有超強的反應就得犧牲舒適,你要有緩震等功能,就是要犧牲反應性,這是目前科技無法突破的點,而你把兩個不一樣特性的東西都塞進去,就能達到這樣的目標嗎?老實說他們只是互相抵抗自己的特性而已,過去的神鞋,不管是早期的Hyperdunk或者Kobe系列都不會在鞋子內塞入太多東西,但是卻很明確地告訴你『這雙是要打後衛反應』『還是這雙是要打內線緩震』,單一的功能雖然侷限,但球員本來就是有所謂的『特性』,與其為了兼顧太多硬塞一堆東西進去,反而不會達到效果,所以現在NBA賽場有人實穿這雙鞋款嗎?恩~有,就是被冠名代言的國王球星De'Aaron Fox,但他在更早之前還是穿著Kobe V Protro來打球。

GT_210417_25

而這麼『高』的中底配置,要怎麼達到所謂的切入需求的貼地感呢?答案是~用『順應性』來取代,這麼高的中底配置,當然是無法有辦法像Kobe鞋款那樣的貼地感呈現,因而在後跟又再塞入一個馬蹄型氣墊,營造出前低後高的推進感,是的,又回到過去球鞋該有的概念,這樣更符合人體工學的前低後高,確實可以讓突破時的速度感展現出來。

GT_210417_46

最後就是這個外底材質,相當的薄,也就是為了重量與搭載大量內涵所做出的設計,這個紋路也是第一次出現。

GT_210417_47

可以看到側邊的紋路相當密集,但是都不深,止滑層度相當好,但是耐磨效果就有待商討。

GT_210417_48

後跟馬蹄型氣墊也這裡露出來給你看。

GT_210417_49

整體來說,外底的止滑不管是在外場還是內場都是相當高的水準

 

GT_210419

最後就來總結這雙鞋,同時為了舒適性與反應性打造的後衛切入鞋款,NIKE火力全開,所有科技都給他塞進去,但我不覺得這樣的成效有達到90分,頂多70分而已!首先講優點,飛線鞋面加類似泡棉鞋舌的設計,包覆可以給到滿分,而防側翻與剛性設計的外側塑料片與很黏的React中底,鞋子的一體性也可以給到滿分,外底的止滑刻紋不管內外場也都是接近滿分的表現,最後外型真的是近期相當好看的鞋款,我給95分,以上就是這次的優點,那就換缺點了,中底部分塞入大量的技術,造成重量的提升,整整比Kobe VI Protro多了100公克(下面有圖),看起來似乎沒有很多,但穿在腳上就明顯有重量增加的感覺,更不用說跑動時他的重量感相當明顯,接著就是他的React追求反應但氣墊卻是緩震,兩者有拮抗的情形存在,所以你說反應有多好,我是沒有明顯感受到,而全掌得氣墊感相當明確,可以讓我打三四個小時腳底還是沒有疲憊感,但是只局限於中間部分有氣墊,沒有延伸到側邊的氣墊設計,就會讓人覺得腳的兩側是往下斜的,會讓人有種不安定感,雖然不確定是不是不習慣,但剛上腳的時候那感覺相當明顯,而打完到最後雖然腳沒有疲憊感,但相當凸的中間氣墊頻繁摩擦讓我的腳掌中間起了水泡,這真是相當特別起水泡的地方啊,而最後就是找回前低後高的設計,讓這鞋子的順應性維持的不錯,但以上的種種內容,你說這會是一雙要價5200元整沒有球星加持的頂級鞋款,我個人是沒有到這個評價,所以整體的分數我大概就給個70分左右,這雙鞋的結論可以說是『NIKE的火力科技展現,但沒有完全『設計』打造屬於鞋款該有的設計理念』,好的開箱到這邊,影片版也上了,千萬別錯過。

下面就是一些實穿圖分享

GT_210419_0

GT_210419_1

GT_210419_2

GT_210419_6

GT_210419_7

GT_210419_3

GT_210419_4

GT_210419_5

GT_210419_9

GT_210419_10

GT_210419_11

GT_210419_12

GT_210419_13

GT_210419_14

GT_210419_15

GT_210419_16

GT_210419_17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erryBryant 的頭像
    JerryBryant

    Jerry Bryant

    JerryBryan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